为庆祝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建系三十周年暨建院三周年,心理学院举行了系列学术论坛。2015年12月19日下午,沈模卫教授、周晓林教授、白学军教授和李红教授分别为我校师生作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何先友教授主持。
沈模卫教授是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长江学者。他报告的题目是《视觉工作记忆的动态加工机制》。报告主要从“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历史”和“如何动态加工(1、视知觉与视觉工作的动态交互;2、视觉工作对存储信息的动态整合;3、视觉工作对表征的动态复述)”两部分进行。沈教授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是认知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工作记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工作记忆包含从底层视知觉到高级思维活动的过程,近年来工作记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历史方面,沈教授介绍了巴特利的工作记忆模型,指出工作记忆的特点是短暂存储和有限信息,其核心是动态加工。接下来,沈教授介绍了视知觉、长时记忆、视觉工作记忆、决策行为等相关内容,以及他一直在研究的一些信息。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对存储信息的动态整合,沈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指出,动态加工关注的问题是视知觉信息如何同视觉工作记忆交互,进而存储至视觉工作记忆记忆?研究假设是:(1)基本特征、细节特征——视觉工作记忆,包括无关纬度变化干扰效应(行为研究)和ERP的成分N2,以及CDA(ERP研究)反应视觉工作记忆的视觉信息存储(客体复杂度、客体加工时间对CDA幅值的调节)。动态整合方面,沈教授主要从主观轮廓、庞佐视觉进行研究,为在座听众详细介绍了视觉工作记忆的动态加工机制。
周晓林教授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江学者。周晓林教授报告题目是《人际愧疚的神经基础》。周教授从一部动画电影引入主题,指出情绪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周教授说,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基本情绪发生非常快、早,大家都一样,动物亦有。而社会情绪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产生,它影响着社会行为。接下来,周晓林教授简单介绍了情绪的以往研究及相关研究范式,引入内疚的概念,再向听众介绍了他的研究。周晓林教授的研究包括人际内疚情绪的神经相关物,内疚诱发的自我惩罚和他人信任调节内疚和补偿三大部分,采用fMRI技术研究了内疚的神经基础。实验结果指出,前中扣带回和双侧脑岛是产生内疚的神经基础,但周教授也指出了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不能区分是产生内疚还是压抑内疚。之后周教授通过元分析结果指出前脑岛和前中扣带回是产生内疚的主要脑区。最后,周教授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主要缺点:解释的是神经基础而不是神经机制。如果要揭示相关的神经机制,借助数学模型。这也为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提供了机会。
白学军教授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是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他报告题目是《空格在汉语阅读中作用的眼动研究》。他从几张眼睛的图片引入,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关注眼睛所透露的信息。接下来白教授从几幅画的展示引出眼动概念,向听众介绍了眼动技术和相关的眼动研究仪器。白教授还介绍了眼动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在网页上做广告应该把广告放在哪个区域。眼动技术还可用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正常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注视点不同正常儿童主要注视眼睛,自闭症儿童主要注视嘴巴。经过精巧的铺垫,白教授简单介绍了他的研究。研究假设是非词空格将会干扰阅读过程,白教授介绍了他们如何想到研究主题、如何制作实验材料,各种细节均体现出心理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
深圳大学的李红教授是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江学者。他报告的题目是《老龄化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儿童心理学研究》。李教授高屋建瓴,简单介绍了中国的现有国情: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负担主要是经济负担;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自理能力下降;而青年一代不堪负重。所以研究老龄化社会下的老年人很有必要,但更要关注儿童心理学研究,因为儿童心理学研究更加长远,更加重要。研究的切入点是推理(传递、因果、类化、推论推理),从推理到心理理论执行功能再到情感决策,其重点还是推理过程。研究关注地震中儿童利他行为(共情能力)、成人对来自婴儿信息加工等内容,让听众认识到研究主题的重要性。
(通讯员:曾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