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除了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输送高层次的心理学研究型人才,同时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功训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授课、心理咨询技能等)。非结构性敏感性训练团体“对话”工作坊(以下简称“对话”工作坊)便是我院提升学生的心理咨询技能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8年3月10日-11日, “对话”工作坊在我院711课室第三次举办。该工作坊的团体带领者为“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外聘专家江少轩老师,由我院黄喜珊老师担任课程督导并负责对学生的组织。由于前两次举办的良好口碑,本次工作坊吸引了我院共46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本学期的“对话”工作坊总共将举办四次,每个月一次,每次持续两天。整个工作坊将跨期四个月。
在上周末的第一次工作坊中,江少轩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目的和性质,讲明了人本主义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真诚、同理、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强调了活动期间此时此地、相互尊重、敢于表达和保密等原则。接着开始了“金鱼缸”敏感性训练。 “信任并紧跟、独立而不依赖”,这是老师在活动中对成员的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觉察和表达此时此刻的情绪,训练大家对情绪的敏感性。下午的工作坊进行了“谁在你里面”的练习。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觉察情绪,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缓解情绪。在第二天的工作坊中江老师带领成员们继续进行“金鱼缸”的敏感性训练。在大家表达负向情绪之时,江老师帮助学生看到每个负向情绪背后的正向需求,由一对一的沟通延伸到了一对多和多对多沟通。在整个工作坊的开展期间,对成员们的困惑,江老师一一作了回答,并且就个案进行了现场的咨询实操演示,让学生们观摩和体验心理咨询过程。两天的工作坊以参与和体验为主,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这些觉察、倾听和积极关注的能力训练,与今后的咨询实践息息相关,为今后的咨询道路打下牢固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消化及应用所学到的咨询技能,“对话”工作坊的学习还延伸到了课外。从2018年1月5日起,两位老师组织创建了“走进人本”的微信群,主要面向心理学院对人本主义咨询理念感兴趣的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微信群以人本主义为基点,围绕生活中的问题,以“每日一问”的方式交流学习。这些扎实的训练和交流,是对课堂教学良好的补充,相信可以帮助我院学生心理咨询素质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讯员:赖晓璐
审稿人:黄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