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心理学院青年英才袁杰博士在国际权威期刊Cognition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8-12-18 15:17:31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近日,我校心理学院青年英才、特聘研究员袁杰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Cognition(五年影响因子:4.20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ne of us? how facial and symbolic cues to own- versus other-race membership influence access to perceptual awareness”的研究论文。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与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与种族的人们接触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然而,不同种族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对其他种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bias)。前人研究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AT)与启动(priming)等范式发现,人们对本族人存在着内隐偏好,对异族人存在着内隐偏见。但是,内隐并不能等同于严格的无意识。那么,种族偏见在人们的无意识之中是否仍然存在呢?

袁博士前期的研究采用持续闪现抑制(CFS)范式,在社会评价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CFS范式,袁博士将不同种族的面孔无意识地呈现给实验被试;同时结合启动范式,创设了无意识启动的效果。无意识启动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对异族的偏见在无意识下仍然存在(Yuan et al., 2017)。此研究已发表于意识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上。

在本研究中,袁博士在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觉加工层面进一步对无意识的种族偏见效应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bCFSbreaking CFS)范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种族面孔的对比度,使得种族面孔能够从无意识水平突破出来,最终进入我们的意识水平。本研究发现,本族面孔能够比异族面孔更快地突破抑制,从无意识水平进入意识水平。该结果表明,在知觉层面,本族面孔也存在无意识加工优势。不过,此结果尚不能确定无意识的本族加工优势反映的是种族效应本身,还是本族面孔天然的熟悉性优势带来的效应。

为回答这一问题,袁博士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联结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范式将种族概念与熟悉性并无差异的几何图形进行联结。在联结学习前后,袁博士分别进行了几何图形的bCFS实验。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联结学习本身存在本族优势,被试对本族概念的联结学习得既快又准;但是,贝叶斯因子分析的结果发现,在对比前后测的bCFS数据之后,无意识的本族加工优势消失了。该结果表明,种族概念-几何图形的联结能够成功建立,但是新学习的代表种族概念的几何图形,由于不存在熟悉性上的差异,不再具有在种族面孔上发现的本族加工优势。

关于无意识本族加工优势效应的机制,本研究更支持知觉专家性解释,而非社会认知解释,因此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本研究也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与前期的研究一起提示我们,种族偏见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仍然存在,但是增加对其他种族的熟悉性可能是减少种族偏见的途径之一。

袁博士于2016年在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与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68月至20188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10月加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除无意识种族加工研究外,袁博士的研究兴趣还包括“汉字饱和”研究,以及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Cognition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Club)Human Brain Mapping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Reading and WritingVisual Cogni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

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PI胡晓晴博士,以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中心傅世敏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的合作者还包括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Lawyer Taylor讲席教授Galen V. Bodenhausen,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陈建。

本研究得到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BX2016001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95331371142)、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Early Career Schema: 27610617; General Research Fund: 17601318)以及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1Z02177)的资助。

 

论文链接Yuan, J., Hu, X. #, Chen, J., Bodenhausen, G. V., & Fu, S. # (2019). One of us? how facial and symbolic cues to own- versus other-race membership influence access to perceptual awareness. Cognition, 184, 19–27.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8.12.003

参考文献Yuan, J. *, Hu, X. *, Lu, Y., Bodenhausen, G. V., & Fu, S. # (2017). Invisible own-and other-race faces presented under 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produce affective response biase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48, 273–282.

https://doi.org/10.1016/j.concog.2016.12.012

袁杰.jpg 

拟稿人:袁杰 审稿: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