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我院李红教授团队元分析揭示40多年来性别角色与抑郁关系的变化趋势

2021-09-23 09:00:16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近日,我院李红教授及其团队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SSCI一区,实时影响因子:6.2)上发表了题为“Does gender role explain a high risk of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40 years of evidence”元分析报告,系统综述了自1978年以来,性别角色与抑郁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调节因素,从性别角色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女性面临更大的抑郁风险。

1.png

李红教授于近期接受了PsyPost网站主编的专访,对该项研究做了详细介绍:此项研究的想法源于2007年我们团队开展的系列关于情绪易感性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发现女性比男性对负性情绪刺激更为敏感。我们推断,这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率性别差异的重要机制。我们进一步思考,女性更高的抑郁易感性仅仅是因为她们生而为女性吗?我们认为,社会心理性别(如性别角色)可能是预测抑郁易感性的有效指标。为检验这一点,我和合作者们决定系统地回顾抑郁障碍和性别角色的关系并考察其潜在调节因素,以期找到解释女性高抑郁风险的心理社会因素。

2.png

性别角色是指符合社会文化价值期望的典型男性化特质(如:独立的、果断的)和典型女性化特质(如:温柔的、善解人意的)。两类特质相互独立,构成一个二维正交结构,并形成独立于生理性别的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高男性化、低女性化)、女性化(高女性化、低男性化)、双性化(高男性化、高女性化)和未分化(低男性化、低女性化)。

通过系统检索,研究纳入了自1978年至2021年间、涵盖全球2万余名样本的58项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

1)男性化特质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出稳定的保护效应,然而绝大多数男性都具有较高的男性化水平,而较少的女性表现出高男性化倾向,因此,女性的高抑郁易感性可能源于其缺乏有效预防抑郁的男性化特质;

2)无论生理性别和年龄,双性化性别角色个体易感抑郁的风险最低,支持“双性化优势假设”,这提示,或许不能一味强调传统和典型的性别角色规范;

3)鉴于不同年代和国家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创新性地引入了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代进程、医疗、教育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双性化优势正在逐渐增强。

3.png

鉴于抑郁症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开始显现,应该更加注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个体进入大学之前,甚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促进和鼓励双性化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

此项研究由我院李红教授领衔开展并作为独立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李红教授的博士生林静远,并由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美国麻省总医院、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多名学者共同合作完成。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jad.2021.07.018.

 

作者:李亮

审核:何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