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打磨「听」与「问」--让咨询生成好皮囊

2025-04-13 16:21: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5年4月11日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教学中心举办的心晴大讲坛之心悦讲堂第十五期——打磨「听」与「问」--让咨询生成好皮囊的主题讲座在心理学院520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刘晶晶担任主讲嘉宾。

图片1.png 

刘晶晶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讲座伊始,刘晶晶老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并对能够再次回到母校讲学分享感到喜悦。她以其9年的心理咨询从业经验为基底,以“从皮肉到骨血:心理咨询对全人的奇妙探索”为主题,向听众揭示了心理咨询的深层内核,展现了心理咨询师科学性和人文性交织的职业魅力。

图片2.png 

刘晶晶老师解释为何将心理咨询比作对“全人”的探索之旅

  首先,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刘晶晶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她将心理咨询比作一场对“全人”的探索之旅。在“全人”的概念中,“皮肉”代表具体的技术,包括倾听、反馈和提问,支撑起咨询的基本框架;“骨血”指对个案生命故事与内在动力的整体理解,是心理咨询的骨架与脉络;“灵魂”是对人真正的关怀、好奇与接纳,是咨询师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其中,刘晶晶老师强调了不同流派会通过“个案概念化”构建理解来访者的地图,例如CBT(认知行为疗法)中会通过自动化思维的分析得出核心信念的“树状结构”。她用一个幽默的歇后语强调了忽略个案概念化的严重后果: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图片3.png 

图片4.png 

刘晶晶老师讲述倾听能带来的四个奇迹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晶晶老师详细阐述了在咨询中如何精确的倾听和反馈。倾听是咨询的核心技术,但真正的倾听需超越言语内容,捕捉情绪与需求。首先,她从反面提出了五种无效倾听,分别是打断、自恋式倾听、选择性倾听、防卫性倾听和表面性倾听,并举出了许多真实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然后刘晶晶老师又从正面列举了有效倾听的四个奇迹:一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与接纳;二是共情,要作为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三是创造安全且无评价的环境,让来访者可以自由分享;四是为问好问题打基础。点明倾听的重要意义后,她接着讲述倾听的准备和要点,只有全身心投入再加上刻意的训练,才能清除掉“沟通”这条高速公路上的路障。

图片5.png 

同学们认真听讲

紧接着,在如何反馈的问题上,刘晶晶老师提出情感反应的三步骤:通过陈述事实和情感反应完成共情。例如,面对抱怨母亲的来访者,反馈其“委屈、不解与羡慕”,并指出“绝望中仍有改变的渴望”。随后她指出,反馈可以按不同标准分为表层与深层反馈、情感与内容反馈等类型。最后,刘晶晶老师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倾听-反馈技术练习,同学们都积极参与。

图片6.png 

刘晶晶老师讲述性情感反应的三步骤

  讲座的第三部分,刘晶晶老师教授同学们如何在咨询中问出好问句。首先是提问的目的,通常是收集基本信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其次,根据问题的限制,提问可以分为促进来访者主动思考的开放式提问,如“今天来到这里,你希望有哪些收获?”、用于不愿开口的来访者的封闭式提问,如“是你自己想来,还是父母要求?”和具有更强压迫力的反问式提问。提问是探访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地图,因此需要咨询师克制提问频率,反馈和提问,最少要1比1,优秀的咨询师能提升2比1反馈提问比,确保来访者在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图片7.png 

刘晶晶老师介绍咨询中提问的原理

  讲座接近尾声,刘晶晶老师让同学们两一组分别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一轮倾听与提问的综合练习,同学们都热情地参与其中。随后的提问与交流环节,同学们也踊跃举手,提出了咨询师可能面临的许多职业困境,如咨询师如何自我疗愈,如何应对防御型来访者等等,刘晶晶老师一一给予了专业的回复。

图片8.png 

同学们踊跃提问

  最后,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留念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分享,更是一场对心理咨询本质的哲学思考。从“皮肉”到“骨血”再到“灵魂”,咨询师需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掌握技术,更要怀揣对人性的敬畏与信念。正如刘晶晶老师所言:“咨询的美妙,在于它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生命探索——既治愈他人,也滋养自己。”

图片9.png 

全体大合照

撰稿:邹仕玉

摄影:于  

初审:罗霜珠

复审:攸佳宁

终审:刘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