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2 日下午,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MAP中心、学工办、本科教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应用心理学前沿实践”系列讲座、本硕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心晴大讲坛之心育讲堂第十三期——《绘画心理分析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的主题讲座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520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资深心理教育专家袁建群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生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近两百人参与,共同探索绘画心理分析这一独特的心理教育工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奥秘。心理学院MAP中心副主任陈彩琦老师主持本次活动。
“绘画是人类最古老、最形象的记录,是本能的心理表达。” 袁建群老师以这句凝练的开场白,揭开了绘画心理分析的神秘面纱。她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绘画心理分析如同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能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情绪外化为清晰可见的图像,帮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现更有温度、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袁建群老师讲课现场
为了增强讲座的交互性,袁建群老师组织现场的同学们参与了多个绘画游戏。通过亲身参与绘画以及现场展示多幅学生绘画作品,袁老师生动阐释了绘画如何反映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例如,画面过大可能意味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画面过小则可能暗示自卑、退却等心理状态。这些直观的案例,让在场同学迅速领会到绘画心理分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袁建群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系统解构了绘画心理分析的完整体系。她首先详细介绍了绘画心理分析的步骤,包括对画面整体(大小、位置、线条、颜色等)、绘画过程(顺序、时间、涂擦痕迹等)以及画面内容(树木、房屋、人物等)的全方位分析。每一个分析维度都辅以具体的评分标准和典型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学生在讲座现场体验“默契接龙画”
“默契接龙画” 团体绘画活动将本次讲座推向高潮。同学们分组参与,在不交流的情况下通过接力绘画完成作品。活动中,不同颜色的选择、绘画顺序的差异以及画面主题的演变,生动展现了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和互动模式。袁老师现场解读各组作品,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绘画心理分析在团体活动中揭示群体心理动态、促进团队沟通的独特优势。
学生团体作画
袁老师围绕绘画心理分析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传统心理评估方法的结合、对特殊学生的干预策略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时,袁建群老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绘画心理分析需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作为传统心理普查和咨询的辅助工具,切勿孤立应用。
讲座尾声,心理学院MAP中心副主任陈彩琦老师发表总结讲话,对袁建群老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绘画心理分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全体同学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以画笔为媒介,搭建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文创赠送合影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掌握了绘画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更感受到了艺术与心理教育结合的魅力,未来将积极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工具,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正如袁建群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心灵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用心倾听的人。”
讲座合影
摄影:廖海萍
撰稿:萧欣欣
初审:罗霜珠
复审:陈彩琦 袁建群
终审:刘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