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罗品超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职务:
- 研究方向:情绪的心理及神经机制;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luopinchao@m.scnu.edu.cn
- 通讯地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422办公室
- 个人主页:
罗品超,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术部副部长,广东省心理学会员工心理援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研究院学生生涯规划与专业指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主要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授课程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在SSCI、SCI、《心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编著10多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学习经历
2010.9—2013.7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2.9—2005.7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8.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1.01 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2011.11— 2021.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研究员
2005.10—2007.1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1. Luo P., Y M., Li Y. (2021). Different effect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empathic responses in counselors and matched controls. Current Psychology. DOI: 10.1007/s12144-020-01301-2.
2. Fan Min., Jie J., Luo P., Pang Y., Xu D., Yu G., Zhao S., Chen W., Zheng X. (2021). Social Exclusion Down-Regulates Pain Empathy at the Late Stage of Empathic Response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doi: 10.3389/fnhum.2021.634714.
3. Chen W., Li J., Zhang X., Dong Y., Shi P., Luo P., Zheng X. (2021). Retrieval-extinction as a reconsolid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emotional disorders: Evidence from an extinction retention test shortly after interven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39, 103831.
4. Jie J, Luo P(共同第一作者), Zhuang M, Fan M, Wang Y, Yang Y, Zheng X. (2019).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pathic responses to others’ economic payoff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37(5), 1347-1359.
5. Jie J, Luo P(共同第一作者), Zhuang M, Li B, Pang Y, Li J, Zheng X. (2019). Self-Interest Induces Counter Empathy at the Late Stage of Empathic Responses to Others’ Economic Payoff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372.
6. Luo P, Zhuang M, Jie J, Wu X and Zheng X. (2018). State Anxiety Down-Regulates Empathic Response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2:502. doi: 10.3389/fnhum.2018.00502
7. Luo P, Pang Y, Li B, Jie J, Zhuang M, Yang S and Zheng X. (2018). Competitive Intensity Modulates the Pain Empathy Respons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1854. doi: 10.3389/fpsyg.2018.01854
8. Luo P., Xu D., Huang F., Wei F. (2018). Emotion intensity modulates perspective taking in men and wome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Report. 29(9): 773-778.
9. Luo P., Li W., Yang X., Li H., Pang Y., Feng P., Xu L., Qishisan., & Zheng X. (2016). Predictive Bias Towards Neutral Stimuli in Non-Clinical Anxious Individu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4:4-10
10. Luo P., Wang J., Jin Y., Huang S., Xie M., Deng L., Fang J., Zheng X., Chen X., Li Y., Jiang Y., & Zheng X. (2015). Gender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sharing and self-other distinction during empathic neural responses to others’ sadness.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9:312-322.
11. Luo P., Zheng X., Chen X., Li Y., Wang J., Deng L., & Zheng X. (2014). Sex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response to different intensity of emotionally negative stimuli: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578, 85-89.
12. Luo P., Jiang Y., Dang X., Huang Y., Chen X., & Zheng X. (2013).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verbal processing on the formation of intrusion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6(2), 288-294.
13. Luo P., Qu C., Chen X., Zheng X., Jiang Y., & Zheng X. (2013). A comparison of counselors and matched controls in maintaining different brain responses to the same stimuli under the self-perspective and the other-perspective.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7(2), 188–195.
14. 于高文, 房思灏, 罗品超. (2020).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现代教育论丛, 6, 53-63.
15. 竭 婧, 庄梦迪, 罗品超, 郑希付. (2017).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共情研究热点. 心理科学进展, 25(11), 1922-1931.
16. 邓琳, 罗品超(共同第一作者), 王俊芳, 方俊聪, 郑晓纯, & 李悦等. (2014). 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增强效应的初探. 心理学报, 46(8), 1103-1111.
17. 罗品超, 郑晓纯, 秦琴, & 陈友珂. (2015). 社会支持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影响探究.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6), 88-92.
18. 罗品超. (2010). 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6(1), 138-140.
19. 罗品超. (2009).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思想教育研究(8), 74-76.
20. 罗品超. (2009).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挑战及根源探析. 兰州学刊(9), 160-162.
21. 罗品超. (2009).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探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4), 38-39.
22. 罗品超. (2009). 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8(4), 117-119.
23. 罗品超. (2009).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障碍及其实现的理论路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19(2), 29-31.
24. 罗品超. (2009). 论内隐联想测验法在大学生价值认同问题中的适用. 社科纵横, 24(1), 147-148.
25. 罗品超. (2008). 试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5), 54-55.
26. 罗品超. (2007). 论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及其服务途径. 思想教育探索
27. 郑琰, & 罗品超. (2007). 广东省高中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6(1), 126-128.
28. 刘科荣, & 罗品超. (2006). 论高校心理咨询兼职队伍的能力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134-136.
29. 罗品超. (2006). 全球化现实中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与教育对策. 重庆社会科学(6), 115-117.
30. 刘科荣, & 罗品超. (2006). 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论丛(2), 37-40.
31. 罗品超. (2006).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 社会心理科学(3), 3-6.
32. 郑希付, & 罗品超. (2005).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12), 67-72.
1. 罗品超(副主编). (2020).中小学生防疫抗疫心理调适手册,暨南大学出版社
2. 罗品超,王瑞明. (201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罗品超. (20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考用书(小学版1、2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4. 罗品超. (20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考用书(小学版3、4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5. 罗品超. (201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考用书(小学版5、6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6. 罗品超. (2017). 学校管理心理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7. 许思安,攸佳宁,罗品超,黄喜珊. (201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组织》,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8. 罗品超. (201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教案. 广东人民出版社
9. 罗品超. (20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版1、2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10. 罗品超. (20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版3、4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11. 罗品超. (20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版5、6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
12. 郑希付, 罗品超. (20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 郑希付, 刘学兰, 罗品超, 黄喜珊. (2016). 社区心理咨询与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14. 罗品超. (2007). 学生团体心理训练. 广东省出版集团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15. 吴发科, 罗品超. (2008). 心理健康教案集锦. 广东省出版集团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16. 李江雪, 罗品超. (2008). 大学生心理咨询技术与案例. 广东教育出版社.
17. 吴发科, 罗品超, 田丽丽. (2008). 心理健康主题教学. 广东省出版集团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1. 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状况对疼痛共情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2014A030310303),2015-2018
2. 主持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研究”(2014WT044),2014-2016
3. 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2013ZY008),2013-2014
4. 主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地区为例”(2013JG06),2013-2015
5. 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研究”(08FD3072),2009-2010
6. 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恐惧习得与消退的性别差异及其认知神经机制”(31371057),2013-2016
7. 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发事件下心理危机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干预策略:基于情绪表达与记忆模型的研究”(30970913),2009-2012
8. 主研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个体心理危机的实时监测与干预系统的构建”子项目“生活事件的心理冲击力指数研究”(14ZDB159),2014-2016
9. 主研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研制”(教基一司函〔2015〕61号),2015-2016
10. 参与教育部委托项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试点与研究”(2014A05),2014-2015
11.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员组织公民行为提升党组织先进性的机制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2013
12. 参与广东省201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及其成效状况调查分析研究——基于网瘾者述情障碍特点的十二步骤康复训练及成效研究》2012-2013
1. 2014年“挑战杯 创青春”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2. 2015年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3.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 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
5. 2018年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 2019年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7. 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
8. 2021年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9. 2022年广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